长篇鬼故事 - 侯宝林师傅大面包(马三立晚年为何只说单口相声)

2023-12-11 18:30:30 阅读 :

  • 马三立晚年为何只说单口相声
  • 侯宝林老师的师傅到底是谁呢
  • 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师父是谁呢
  • 为什么孙越在德云社里没有字辈
  • 戏剧与方言(侯宝林)的台词
  • 谁是相声界有史以来最牛之人
  • 侯宝林大师的师傅是谁
  • 张寿臣和侯宝林之间有什么事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

马三立晚年为何只说单口相声

马三立先生是相声泰斗,前半辈子人生坎坷后半辈子岁月静好让后辈敬仰。不过虽然马老作为相声艺人来说应该算是相当成功,但他的相声生涯也是有一些遗憾的。

一个遗憾是徒弟虽多但真正算马家相声传人的寥寥,最正宗的那个还是人家朱阔泉的徒弟。

另一个遗憾是几十年相声生涯没有合作很久的搭档,尤其是解放前几乎是一年一换,解放后的几位搭档倒是很好,无奈每一位搭档的身体健康都不好。

在马三立相声生涯的最后十年,我们偶尔能看到老爷子的时候,他几乎都是在说单口相声,这让很多年轻人都以为马三立和刘宝瑞一样都是单口相声见长呢。

其实,马三立晚年只说单口相声的原因,早在1977年他63岁复出时就已经定下了。

一、最后的搭档

1977年天津市人民体育馆正举办一场演出,场内高朋满座,观众座无虚席,大家都在等待一位老人的出现,他就是久未露面的马三立。

那天马三立说的段子是新相声《精打细算》,而站在他旁边给他捧哏的也是一位新搭档,王凤山。

演出非常成功,马三立给山呼海啸为他鼓掌的观众频频鞠躬致谢。回到后台,马三立突然又向自己的搭档、师侄王凤山鞠躬致谢,王凤山赶紧拉住马三立:“师叔,您这是干嘛呢。”

马三立真诚地告诉王凤山:“我谢谢你能为我捧哏。”

王凤山拦住马三立:“师叔,给您捧哏是我的荣幸,我还想让您给我指点指点呢。”

马三立握住王凤山的手:“凤山,我认准了,以后只要你不跟我分开,我这辈子就再也不找别人给我量活了。”

王凤山就成了马三立相声生涯最后一位固定搭档,事实上虽然他们在相声辈分上是师叔师侄的关系,但在实际年龄上,马三立只比王凤山大一岁多,应该说,他们都是对方最后的搭档。

二、天作之合

王凤山生于1916年的北京,观众对他最深的印象应该是他的快板,他在踏入相声行业之前是一位数来宝艺人,其师父是北京城有名的数来宝艺人海凤。王凤山在数来宝的基础上结合竹板书等艺术,创立了以“俏”著称的王派快板,他也成了王派快板的开山宗师。

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王凤山在相声界也是一位出色的捧哏,他年轻时拜相声老艺人“大面包”朱阔泉为师,成为侯宝林的大师兄。在北京天桥等地撂地时,王凤山就是一位优秀的捧哏,曾经给师父朱阔泉、师弟侯宝林、李宝麒,还有艺人罗荣寿、汤金澄、关少曾(关晓彤爷爷)等人当捧哏,后来发展成为一位捧哏大家。

此外,王凤山和马三立一样,在解放前的卖艺生涯比较坎坷,他也和马三立一样到处走穴,曾去过济南、武汉等城市卖艺糊口,解放后才回到天津加入天津曲艺团,和马三立成为同事。

在特殊时期,马三立靠边站直至被下放到农村,王凤山更惨一些,他甚至蹲了几年监狱,原因是“黑线快板”,因为他的快板上缠着黑线。

比马三立稍微幸运一些的是,王凤山比马三立早四年回到曲艺舞台,不过也是主要以表演快板为主。1977年马三立复出,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捧哏,王凤山自告奋勇站出来为马三立捧哏,从此开启两人十几年的合作。

应该说,马三立和王凤山有着相似的命运,在相声艺术上也是逗哏大师搭档捧哏大家,甚至于在外形上也非常搭配。马三立又高又瘦,王凤山在他身边显得矮胖矮胖的,属于典型的相声搭档体型。

此外,虽然两个老宝贝辈分有别,但年龄、资历相近,两人互相挤兑砸挂毫无破绽和不适,可谓相得益彰。

因此,马三立和王凤山在合作的十四年里,一共出演过三十多个段子,大部分都可以算是相声界的精品。

三、子一辈孙一辈的交情

在相声舞台之外,马三立和王凤山交情也是匪浅。

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苦于没有相声师承,得侯宝林提议代拉马志明成为朱阔泉的徒弟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

但是,这中间我们经常会忽略了王凤山,事实上虽然当年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地位无人可比,但论规矩的话,最有资格代拉马志明为师弟的其实应该是朱阔泉的大徒弟王凤山。

马志明摆知那天王凤山也到场了,这就保证了在相声传统上这场摆知仪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。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,你说马志明是王凤山和侯宝林共同代拉的师弟也是没有问题的。

除了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,王凤山还直接收了马三立的孙子、马志明的儿子马六甲为徒弟,马六甲1981年出生,他不光成为马志明和侯宝林的同门师侄,还是1930年出生金文声的师弟。

此外,王凤山还有一位小学生,也是他的干儿子赵津生。赵津生一开始是跟着王凤山学快板,20岁时因为王凤山的关系又跟马三立学相声,这师资力量简直了。

后来就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典故,赵津生想拜马三立为师(难道想和干爹王凤山论师兄弟?),马三立提醒他:你管侯宝林叫师哥?你琢磨琢磨。赵津生退一步:“那我拜您儿子马志明”。马三立再提醒:你管苏文茂叫师哥?你再琢磨琢磨。

最后,赵津生拜了马三立的徒孙范振钰为师,论相声辈分他得管干爹王凤山叫师爷。

四、无可奈何人离去

解放以后是马三立相声生涯最好的时期,他也有三位最好的搭档,但不幸的是,这三位搭档先后都因为健康问题离他而去。

五十年代马三立的搭档是张庆森,两人是过命的交情,配合也是天衣无缝,但不幸张庆森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甚至到失明的地步无法再登台。

马三立又和捧哏第一人赵佩茹合作,两人搭档在相声界几乎是秒天秒地的存在,无奈赵佩茹英年早逝。

和王凤山的搭档是马三立相声生涯的又一个高峰,不幸可能也是最后一个,1992年王凤山因病去世,马三立信守当年的约定,在随后的十年里他就成了一位单口相声演员。

让相声爱好者们欣慰的是,马王组合搭档时间不算长,但他们录制了很多音视频资料,成为马家相声的典藏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念想。

侯宝林老师的师傅到底是谁呢

侯宝林正式拜过的师父有两个,一个是京剧师父颜泽甫,另一个是相声师父朱阔泉。

侯宝林早期经历

在这之前侯宝林去崇文门外一家织带子的作坊做过学徒,但没学几天就被送回来了,因为侯大师看见师兄打不听话的师弟,结果吓得几天吃不下饭。老板觉得他胆子太小不适合干这个,就给送回侯家了。

然后侯宝林的养父就给他送到了颜泽甫家学戏,这个颜泽甫也不是京剧科班艺人,属于街头艺人,而且还是没什么蔓儿,只能给云里飞打下手的小角色。

尽管如此,跟着颜泽甫学戏也是很艰难的,还签了一份类似于卖身契的字据,上面最显眼的内容就是“投河溺井,死走逃亡,与师傅无干;如中途不学,要赔偿损失(饭钱)。”这在旧社会是很正常的事情,小孩子去学手艺,大多都会有类似的约定,现代法律制度下这种约定自然是无效的,但在当时你只要签了字,那就等于免了日后的官司。

《霸王别姬》里的小豆子就签了这样的字据,每天挨打受气不说,逃跑之后被抓回来,下场就是被打得跟烂酸泥一样。如果你受不了这份气,自己找地儿挂上了,那也没有师父的责任,因为拜师贴上都写明白了。

学徒时期

侯宝林在颜泽甫家里学戏,比小豆子还惨得多。关师父开的还算是正经的培训班,学徒真的混整了还能成角儿,而颜泽甫那种街头艺人,唱出大天也就是个龙套,师父上限低,徒弟自然也就没什么前途了。

侯宝林在颜泽甫家里既是学徒,又是免费的劳工,每天烧水做饭扫地,有空闲就让师父师娘打着解闷。侯宝林也受不了逃跑过,但还是被家里押送了回去,毕竟那时候家里根本养不起一个大活人,宁愿被师父打死也不能回家吃空饷。

好在侯大师脑子是真不错,加上自己勤奋好学,学了不到一年就能挣钱了,跟着师父师兄去八大胡同卖唱。没错,就是找失足妇女们要赏钱。

这种场所的人要素质没素质,要文化没文化,但为了要出钱来,自然是受不尽的气,吃不完的苦。而侯大师的性格也是这么被磨出来的,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。

开始接触相声

侯宝林跟颜泽甫的那段时间,连吃饭都成问题,每天卖艺赚的钱都归师父,偶尔有人看着小孩可怜,直接给他两个铜板,还得师父点头才能揣自己兜里。后来颜泽甫要去山西唱戏,把侯宝林扔在了北京,临走前还到处嘱咐同行“我这徒弟没学满师,你别用他。”结果把侯宝林继续唱戏的路也堵死了,可见颜师父是一个多么有传统精神的老艺人,跟现在某宗师打压徒弟的手段如出一辙。

颜老师离开以后,侯宝林在家里显得没事做,就去鼓楼那里听戏,当时的街头唱戏就是唱一句一打钱,这也是后来侯宝林创作《三棒鼓》的素材来源。

当时侯宝林在鼓楼一边给人打杂,一边听相声,结果凭着自己的记忆,竟然也学会了几段。他最爱听是朱阔泉和汤金诚的单口,有一天刚下了大雨,西单商场没有艺人表演,侯宝林主动要求说相声,当时租场子的也豁出去让小孩试一下,结果那天侯大师挣到了生平最大的一笔钱,等于三块多银元,给了场租还剩两元五。

从此侯宝林走上了相声之路,但当时说相声必须有师父,否则会被同行挤兑死,于是侯宝林就跟着常宝臣当学徒,但没有正式拜师。常宝臣病故以后,又有一个相声艺人收留过侯宝林,但这人并没有教侯宝林任何东西,只是让他敛钱而已,所以在侯大师的回忆录里,连名字都不愿意提他。

拜师朱阔泉

21岁那年,侯宝林正式拜师朱阔泉,按照相声行业的规矩,正式拜师应该举行摆知仪式,最少要有一桌酒席,除了相声行业的大V之外,还得请说评书的、唱莲花落的、变戏法的、练把式的人物字号来见证,那样仪式才算有效。

但侯宝林实在穷得没辙,只能请朱阔泉吃炸酱面,另外请了绪得贵、汤金澄见证,结果这两位不给面子还没去。侯宝林等朱阔泉吃完面以后,给他磕了三个头,然后本应该是师父给徒弟的一套家伙事儿:手绢、扇子、醒木、唱太平歌词的小竹板,还有白沙子口袋。全部都是侯宝林自己准备的,然后仪式就算结束。

改进推广相声

之后朱阔泉就带着侯宝林在西单商场说相声,后来侯大师又闯过关东,又去天津成为五档相声之一。

建国后侯宝林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,并且请到了老舍先生帮助创作,老舍先生不但帮助相声改进小组净化了很多传统段子,还利用他的社会影响力宣传和推广新相声,让很多有才华的业余作者也参与了相声改进工作,比如《夜行记》、《打百分》、《王金龙与祝英台》、《飞油壶》等优秀段子,都是业余作者投稿创作的。

而侯大师也尊称老舍先生为“新相声的奠基人”,在这个层面上,老舍先生也算是侯宝林的一位老师,而且是对新相声有着巨大贡献的老师。

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师父是谁呢

侯宝林作为相声界公认的“相声大师”,其所说的相声确实很有韵味,语言生动,表演惟妙惟肖,同时又不乏幽默风趣,因此深的观众的喜爱,深的几代人的追捧。

因为侯宝林是“相声界开创性的一代宗师”,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师父是谁,甚至很多人都以为他并没有师父。其实“大师”也是有师父的,还不仅仅是一个呢。

京剧师父阎泽甫

别看侯宝林他是相声界的大师,其实他在早年是学习京剧的。1917年出生于天津的侯宝林,家境贫穷,从小就被送到北京地安门外的侯家。

在他11岁时,就拜京剧行家阎泽甫为师,学习京剧表演,每天都要到天坛练嗓子和练习云手、起霸等京剧表演方式。除此,还需要做饭、看孩子等做这些杂活。

这一京剧的学习,也算是为侯宝林的艺术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而阎泽甫是他学习京剧的师父,也是他平生第一个师父。

相声师父常葆臣、朱阔泉

虽然说一开始学习京剧,但后来侯宝林对相声产生了兴趣,于是就开始学习相声。那时的他也就十二三岁,于是就拜相声演员常葆臣为师。

起初的他,一般在北京天桥、鼓楼一带演出,说的还是单口相声呢,可见这对侯宝林的相声的锻炼还是非常大的。

后来侯宝林跟随朱阔泉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相声,朱阔泉作为第五代著名相声代表人物,相声水准还是挺高的,侯宝林跟着他学习,也算是学了许多干货。

朱阔泉,男,汉族,著名相声大师,数来宝相声演员。别称“大面包”,第五代相声艺人。师承焦德海。同门师兄弟有张寿臣、李寿增、富寿清、叶寿亭、于俊波、常连安、汤金澄、于妨江、尹凤歧、彦瘦辰、路彩祥、白葆亭等,曾与汤金澄长期合作。

外号大面包,曾与麒麟童周信芳发生误会,后来收了三个徒弟,大徒弟姓李,起名“李宝麒”;接着收了“小酉儿”为徒,起名“侯宝麟”;后又收了姓王的徒弟,起名叫“王宝童”,结果“宝麒宝麟宝童——麒麟童”全齐了,遂了朱阔泉的愿。

解放后,侯宝林为了消除这场误会,便将“麟”改为“林”了,这便是“侯宝林”的由来。

朱阔泉的徒弟还有:王凤山、李宝麒、侯宝林、王宝童、马志明。

侯宝林通过自己不断努力,成就一名相声大师

师父的传授知识是基础,一切的成就,还需靠自己去努力奋斗。随着相声功底的见长,侯宝林的名气渐渐凸显。特别是与郭启儒一起搭档以来,他高雅、质朴的演艺风格,很快让他声名大噪,与郭启儒几十年的搭档,也是很让人羡慕的。

再到五六十年代,侯宝林声名远扬,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大师级人物。他所演说的相声,可谓是深受观众的喜爱,也一度被称为“瑰丽国宝”。

时至今日,再当听及侯宝林的相声作品,都感到特别有味道,比如《戏剧杂谈》、《关公战秦琼》、《戏剧与方言》等等作品,哪个不是经典中的经典。

侯宝林的很多作品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与天赋创作出来了,他的艺术造诣是极高的,他对相声艺术的贡献也是巨大的。

而且,侯宝林徒弟也是众多,像马季、师胜杰等著名相声演员都是侯宝林的弟子。其儿子侯耀文也是著名相声演员,所以说侯宝林在相声界里确实功德无量啊。

综上,侯宝林的师父有三位,京剧师父阎泽甫,相声界师父常葆臣和朱阔泉。也正是从小受他们的传授知识,再经自己的努力,成就如今的顶级“相声大师”。

为什么孙越在德云社里没有字辈

相声界从来就没有真正统一的字辈,最通行的还是按代来算。

从第一代张三禄开始,到孙越郭德纲是第八代,而再往下就没有算入相声谱系,如果以后有人要统一整理,那么估计能算到十一十二代都有可能了。

而现在网上比较熟悉的字辈,其实是从第四代“德”开始,一直到孙越这一代的“明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德寿宝文明”,也有说法是“德寿立仁义”(张寿臣定的)。

但实际上每一个字辈里,都有相当多并没有用这个字的艺人,只不过更有名的就是“德寿宝文明”,或者“德寿立仁义”,所以用这些字代替一代相声艺人,更容易让人们熟悉记忆罢了。

比如大名鼎鼎的相声八德,代表了相声的一个黄金时代,但跟他们同时期,而且名气丝毫不亚于八德的组合,就是老北京“笑林五杰”,高德明、张杰尧、汤金城、绪德贵、戴少甫。其中张傻子张杰尧,就是德字辈里面的异类,而他师父高闻元所有徒弟,都没有用“德”字。而东北相声名家冯昆治,除了高德明三兄弟之外,其他徒弟也没有用德字。谢天顺的祖父谢芮芝,也是第四代相声艺人,同样没有用德字做艺名。

而张寿臣这一代,大部分也没用“寿”字,比如八德之一马德禄的长子马桂元,三儿子马桂福(马三立),还有侯宝林的师父大面包朱阔泉,老郭爷郭启儒,郭荣启等。而张傻子张杰尧给徒弟定的是“松”字,比如单松亭、关松明、袁松麒等,他连自己三个女儿都用松字当本名,比如小明星张松青。

第六代宝字辈,基本就开始各自开枝散叶了。大门长张寿臣给第五代定的其实是“立”字,比如大徒弟常宝堃,艺名常立桐,单口大王刘宝瑞,正式艺名是刘立棠。但大家比较爱用“宝”字,就是因为常宝堃是本名先红,然后再拜师寿老,于是常立桐这个名字反而推广不出去,结果把第六代都“宝”化了。就连通天教主赵佩茹,也是用赵宝琛为艺名,只不过外界更熟悉他本名而已。

但马三立先生的徒弟都是“笑”字,尹笑声,阎笑儒,连笑昆等都是马三立取的,例外的就是常家几个徒弟,常宝华常宝丰,马老也没另外取名字,原因就是小蘑菇光环实在不能动。

第七代文字辈,来自苏文茂先生,他的艺名本来有两个,一个是谢芮芝取的苏伯光,一个是张寿臣取的苏仲仁,最后常宝堃让苏文茂先生自己定,于是苏先生决定就用本名,以便让母亲能够找到自己。于是大部分第七代艺人都用了文字,比如德云社的张文顺李文山邢文昭王文林。而赵佩茹的弟子,“伯”跟“英”比较多,最有名的就是李伯祥跟高英培。但更多的还是用本名,比如侯耀文侯耀华,范振钰、石富宽,以及台湾的吴兆南等,或者就是取艺名全凭自己喜欢,比如马树槐(马季)。

到了第八代,也就是孙越这一代,字辈基本上就彻底淡化了。而这一代真正传承“明”字的,反而是一个名气不是很大,但大家看到他联想的确实“文”字的艺人,那就是苏文茂先生的公子苏明杰,他是高英培先生的徒弟,但大部分人更熟悉的还是他扮演的《纠纷》里的丁文元。

其他基本都是用本名了,比如马季的弟子,都是以师生相称,没有一个按字辈排的,姜昆冯巩赵炎刘伟王谦祥李增瑞黄宏等。郭德纲于谦孙越侯震李菁等,都是用的本名。唯一的例外是张文顺徒弟,破天荒的用了“德”字,老爷子大概是为了给郭班主打掩护,于是把自己家族里面的“德”字拿出来,整了一堆“德”字艺人,徐德亮张德武等,也算是向师祖一辈致敬了。

再往下第九代,字辈就彻底没有了,郭德纲徒弟是云鹤九霄龙腾四海,苗阜徒弟是海纳百川万象归春,高峰徒弟是用“昊”字,李菁徒弟都用“天”字。

第十代现在已经开始崭露头角,比较有名的就是德云系的“筱”字辈,尚筱菊刘筱亭等。曹云金徒弟理论上也是第十代,不过他取名字有点野,李连杰马连良都整出来了,实在不怕招事儿啊。

戏剧与方言(侯宝林)的台词

甲:做一个相声演员啊,可不容易。

乙:怎么?

甲:起码的条件儿,得会说话。

乙:这个条件倒很容易呀,谁不会说话呀?

甲:说话跟说话不同啊。

乙:怎么着?

甲:你看一般人说话: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,让对方领会了就行啦。

乙:哦,那么说相声的呢?

甲:相声它是艺术形式啊,就得用艺术语言。

乙:噢。

甲:它这个艺术语言跟一般人说话有很大的不同。

乙:是啊?

甲:相声的语言哪,它必须得精炼。

乙:哎。

甲:您看我们表演,说的是北京话。

乙:是啊。

甲:我们说的北京话不是一般北京话,是精炼的北京话,是经过了提炼,经过了艺术加工。

乙:相声台词儿啊,就是语言精炼。

甲:哎,相声语言的特点呢,就是短小精干而逻辑性强。

乙:对。甲:您看我们说的北京话,外埠观众他也听得懂。

乙:噢。

扩展资料:

侯宝林的相声师傅是常葆臣和朱阔,也曾拜师严泽甫学习京剧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朱阔泉,男,著名相声大师,数来宝相声演员。别称“大面包”,第五代相声艺人。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京城著名的“相声五杰”(高德明、张杰尧、朱阔泉、绪得贵、汤金澄)之一。

朱阔泉,奠定了现代相声艺术的根基。

谁是相声界有史以来最牛之人

不吹不黑,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声。相声界有史以来最牛之人非张傻子张杰尧莫属!第一:艺名敢叫“稽祖”,既喜剧滑稽界的祖宗!第二,在京津相声界敢叫板张寿辰,第三,解放后敢让侯宝林郭启儒给其捧哏,第四,一生创作表演相声作品400多段!其中《关公战秦琼》《罗成戏貂蝉》堪称经典中的经典!

张杰尧(1893—1971),又名张葆华、张士奎、张稽祖,艺名张傻子,直隶天津人。自幼喜欢相声,尤其最爱“万人迷”李德钖。入相声行后,流浪各地表演相声,后到北京与高德明、绪德贵、汤金城、“大面包”朱阔泉(侯宝林的师父)、高德光等一起演出。在表演上,他依托卖相好,装傻充愣恰如其分,学姑娘、老太太、上海商人、河南艺人神似又形似,惟妙惟肖。就连相声第五代门长张寿臣都曾赞扬他的表演是:“傻大爷一身都是嘴。”

但是由于傻大爷早期不是相声门的正统,在当时天津与北京相声界都看不起他,认为他没有师父,纷纷排挤他。 面对同行的排挤,张杰尧也根本不在乎,而且上来了牛劲儿,你们不是排挤我吗?说我没师父吗?干脆傻大爷给自己改名张稽祖(杂耍滑稽界的祖宗意思),依然活跃在北京天津相声界。最终相声界对傻大爷也是无可奈何,于是推举让掌门人张寿臣去找张杰尧谈,承认张杰尧的地位,但是不能再叫张稽祖这个名字,傻大爷也识趣,后来拜了高闻元为师,不再叫稽祖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张杰尧结束了流动卖艺的生涯,1951年全家定居陕西西安市。1961年7月,张杰尧应北京市曲艺团和侯宝林的邀请,从西安到北京,由张逗哏,侯宝林、刘宝瑞分别捧哏,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相声资料《关公战秦琼》、《罗成戏貂蝉》、《张飞打严嵩》、《六个月》、《河南戏》、《战马超》、《方言》、《酒诗》八段节目。 张杰尧一生表演过四百二十九段相声,其中对口相声三百八十七段(按相声的艺术手段分类,说部一百零三段,学部二十九段,逗部五十段,唱部五十四段,批部十八段,谈部七段,讲部二十六段),三人相声十五段,中长篇单口相声二十七段。其中许多段于是由他自己编写或改编的。

但是由于张杰尧在抗日战争时期,曾经在相声的舞台上留仁丹胡表演相声,而且还曾经赴日本演出相声,这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抗日的大环境下,显得有失民族气节!也是令国人所不齿的!这也是他一生的污点!另外傻大爷恃才傲物,不肯守规矩,到了晚年竟在街上捡垃圾捡烟头,最后贫病交加而死。一代相声鬼才就此陨落!

侯宝林大师的师傅是谁

侯宝林的相声师傅是常葆臣和朱阔,也曾拜师严泽甫学习京剧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朱阔泉,男,著名相声大师,数来宝相声演员。别称“大面包”,第五代相声艺人。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京城著名的“相声五杰”(高德明、张杰尧、朱阔泉、绪得贵、汤金澄)之一。

朱阔泉,奠定了现代相声艺术的根基。

扩展资料

侯宝林,中国最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,世纪相声大师,语言大师。

侯宝林先生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,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,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,把欢笑带给观众,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。

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,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 ,与人合著有《曲艺概论》、《相声溯源》、《相声艺术论集》等。

相声集有《侯宝林、郭启儒表演相声选》、《再生集》、《侯宝林相声选》等,其中收录了诸如《戏剧杂谈》、《夜行记》、《关公战秦琼》等脍炙人口的相声精品。
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侯宝林

张寿臣和侯宝林之间有什么事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

张寿臣是解放前相声界的大门长,几乎整个相声界都要以张寿臣马首是瞻,而解放前侯宝林虽然已经成名,并且在天津表演场场叫好,但是张寿臣大门长似乎并不对侯宝林并不感冒,甚至当著侯宝林的面说,侯宝林最擅长的唱根本就不是相声,算是直接“怼”了侯大师。不过面对前辈师叔的权威,侯大师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缓解,并赢得面上的尊重。

张寿臣解放前相声界的权威门长

相声成立在清末,为了发扬相声,其逐渐形成了门户制度,拜师扣门已经成为相声传承的重要形式,而相声门里规矩极严,这在旧社会还是有利于相声发展的,毕竟单打独斗远不如团体协作起作用。

张寿臣“怼”侯宝林

侯宝林,本是唱京剧的,后来又转行说相声,拜师大面包朱阔泉,朱阔泉能耐不小,但是毕竟影响有限。侯宝林大师小时候吃尽苦头,拜师之后也是刻苦学习,据说拜师摆知的时候,还是师父掏钱吃了一顿炸酱面,也足见师父对侯宝林的爱护。

张寿臣被誉为给相声添置产业最多的人,所谓“相声产业”,就是相声段子。在现在出版发行的《传统相声大全》中,张寿臣整理收集的段子占比最高。可以说现在还在说传统段子的演员,吃的都是张寿臣赏的饭。

而侯宝林则是相声改进的牵头人,正因为侯宝林积极推动下,相声才能去除糟粕登堂入室,并且一度成为文艺轻骑兵,并且迎来了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期。可以说,侯宝林大师对相声的生存繁衍,有著独一份的贡献。

张寿臣意识到之前的发言有些偏激,于是立刻改正:“你提的对,今后我收回相声只能说不能唱的说法,说学逗唱嘛。

这其实是相声大师很正常的艺术交流,并不是矛盾冲突。比如在杨振华火了之后,侯宝林也对他的吉他相声提出过异议,侯大师认为“相声是语言艺术,以说为主,加上伴奏乐器,是不是影响了相声的本体,是不是还能称为相声。”

张寿臣和侯宝林

侯大师的话还没说完,张寿臣立马明白,赶紧诚恳解释,你说得对,我收回。算是承认了侯大师的唱的是相声。可见,侯大师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水平,化解了张寿臣的“怼”,并且态度不卑不亢,算是一段佳话。

所以说对于大师们的评价,应该多看他们为行业为艺术做了多少贡献,尽量忽视他们曾经打过的一些嘴仗。前者是流芳百世的功绩,后者是娱乐八卦的范畴,不可同日而语。

本文标题:侯宝林师傅大面包(马三立晚年为何只说单口相声) - 长篇鬼故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hinaggs.net/changpianguigushi/88943.html

相关文章

你可能感兴趣